⑤公司加大研发投入,上半年研发费用率4.72%,同比增长1.09pct,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数字化方面,率先将5G+工业互联网应用于塔机研发;智能制造方面,加速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智慧产业城各产品线主机园区及关键零部件园区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上海首套针对装修垃圾进行分拣分类及后续资源化利用的流水线在徐汇区景联路已试运行,目前其装修垃圾的日均处理能力可达1500余吨。据统计,2016 年河南省全省建筑垃圾总产生量为10522万吨,建筑垃圾直接使用或再生处置利用的达4818万吨,资源化利用率为45.79%,超额完成省政府确定40%资源化利用目标。
到2020年,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将达到26亿吨。新投运设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由于土地开挖产生的垃圾、道路开挖产生的垃圾和建材生产垃圾一般可全部(再生)利用,建筑垃圾一般指旧建筑物拆除垃圾和建筑施工垃圾。通过智能分拣、传输、加工、再造后,装修垃圾同样可生产再生产品进行回用。随着垃圾分类深入进行,特殊垃圾处理将进入针对性处理时代。
导读我国建筑垃圾填埋场正逐渐变成历史,每年18亿吨的建筑垃圾将进入资源化利用阶段,在利好政策催化下,建筑垃圾处理企业也将从依赖政府补贴的不挣钱模式进入环保新蓝海。在各地利好政策效应的催化下,经济链条将被打通,相关环保产业和企业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中联高机:全球名次从2019年第22名上升到2020年的第14名,国内第五名。
与2019年相比,排名前20家制造商2020年的收入也从99.6亿美元降至79.8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0%。美通重工:全球名次从2019年第37名下降到2020年的第39名,国内第八名。虽然该榜单中40家公司的部分收入是估算,但总体排名是行业状况的公平反映。徐工高机、浙江鼎力、临工重机、星邦智能、KingLift、运想、美通等8家中国企业上榜,其中徐工、鼎力、临工、星邦进入前10位
星邦智能:全球名次从2019年第19名上升到2020年的第10名,国内第四名。KingLift:是今年首次进入该榜单的中国企业,位居第30名,国内第六名。
浙江鼎力:全球名次从2019年第6名下降到2020年的第7名,国内第二名。美通重工:全球名次从2019年第37名下降到2020年的第39名,国内第八名。临工重机:全球名次从2019年第17名上升到2020年的第9名,国内第三名。全球高空作业平台制造商排名 得益于中国政府对新冠疫情有效而强力的控制、中国经济的快速恢复,2020 ACCESS M20 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制造企业异军突起,成绩亮眼。
徐工高机:全球名次从2019年第18名攀升到2020年的第6名,国内第一名。运想重工:全球名次从2019年第35名提升到2020年的第32名,国内第七名。中联高机:全球名次从2019年第22名上升到2020年的第14名,国内第五名。虽然该榜单中40家公司的部分收入是估算,但总体排名是行业状况的公平反映。
全球高空作业平台制造商排名 从榜单不难看出,2020年新冠疫情造成的行业动荡是显而易见的,对欧洲和北美主要高空作业设备制造商的影响比较明显。与2019年相比,排名前20家制造商2020年的收入也从99.6亿美元降至79.8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0%。
日前,美国 Assess International 杂志的 ACCESS M20专刊公布了2020年的全球高空作业车制造商排名,40强的榜单中,中国企业有8家上榜,有4家企业进入全球前十。徐工高机、浙江鼎力、临工重机、星邦智能、KingLift、运想、美通等8家中国企业上榜,其中徐工、鼎力、临工、星邦进入前10位
我国追求2060年达到碳中和,其难度远大于发达国家。专题报告中,丁仲礼建议,对未来排放权的分配、碳排放的报告核查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第二端是能源消费端,力争在居民生活、交通、工业、农业、建筑等绝大多数领域中,实现电力、氢能、地热、太阳能等非碳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第三端是人为固碳端,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去除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欧盟部分成员国率先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我国也于2020年9月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些排放量最终被陆地碳汇吸收31%,被海洋碳汇吸收23%,剩余的46%滞留于大气中。因此,国家应尽早建立系统的监测、计算、报告、检核的标准体系,以期针对中国的碳收支状况,保证掌握话语权。
因此,分行业设计碳中和路线图及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需尽早提上日程。据了解,针对碳中和问题中的科技需求,中科院学部设立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目标是设计初步路线图,可供研讨、修订、完善,同时在如何落实路线图上,提出操作层面的建议。
期望汇聚众智后,学部的建议对中国如何推动此大转型,如何在未来国家创新体系中形成布局完善、责任明确的研发体系等重大问题,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项目组认为,中国学术界应该秉持开放的态度,广泛参与,发挥出想象力和创造力;国家有关部门在确定路线图的问题上可考虑先经历一段百家争鸣时期,不要急于收口。
丁仲礼在报告中指出,碳中和看似很复杂,但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三端发力的体系:第一端是能源供应端,尽可能用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制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或能源供应系统。丁仲礼解读了碳中和的科学概念及其内涵,分析了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的国内外形势,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学部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关键科学问题、任务设计和已有的初步认识,并就未来我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等提出了初步看法。
丁仲礼表示,碳中和看似很复杂,但概括起来就是能源供应端、能源消费端、人为固碳端三端发力体系,碳中和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以及一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该项目按照排放端、固碳端、政策端三方面进行组织,围绕未来能源消费总量预测、非碳能源占比阶段性提高途径、不可替代化石能源预测、非碳能源技术研发迭代需求、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测算、陆地生态系统未来固碳潜力分析、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评估、青藏高原率先达标示范区建议、政策技术分析研究设立9个专题进行研究。这是雄心勃勃但又极其艰难的战略目标。二、是这轮大转型需要在能源结构、能源消费、人为固碳三端发力,所需资金将会是天文数字,决不可能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得以满足,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鼓励竞争,稳步推进。
基于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和中科院碳专项已有成果,丁仲礼还对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提出五方面观点:一、是碳中和过程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其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也是一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减碳、固碳电力替代氢能替代均需要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如果某一行业不同企业间不能协调共进,势必会使不作为企业节约了成本,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据了解,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为401亿吨二氧化碳,其中86%源自化石燃料利用,14%由土地利用变化产生。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作了题为《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的专题报告,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学部近期围绕碳中和问题所布局的咨询项目进展情况。
丁仲礼表示,当前,世界各国碳排放处于不同阶段,大体可分为四个类型。政府的财政资金应主要投入在技术研发、产业示范上,力争使中国技术和产业的迭代进步快于他国。
在碳中和问题上,科技界依然任重而道远。他认为,科技支撑方面,还有很多基础性的科学问题比如二氧化碳对增温的敏感性等需要深入研究。五、是评价国家、区域、行业、企业甚至家庭的碳中和程度,需从收、支两端计量。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排放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就已经实现达峰,目前正处于达峰后的下降阶段;我国还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的阶段,排放量逐步进入平台期;印度等新兴国家排放量还在上升;还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和农业国,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排放尚未启动。
在此过程中,特别要防止能源价格明显上涨,影响居民生活和产品出口。碳中和就是要想办法把原本将会滞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下来或吸收掉。
四、是大转型中,行业的协调共进极其重要。简言之,就是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实现减碳、固碳,逐步达到碳中和。
从主要发达国家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历史关系看,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同人均累计碳排放密切相关,就我国而言,人均累计碳排放远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也小于全球平均。中国需积极研究与谋划、系统布局、特殊支持,力争以技术上的先进性获得产业上的主导权,使之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推动力。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